美团核心本地商业负责人王莆中,一定在为此前抨击京东而后悔。
当天刘强东用一句“不打口水仗,产生不了社会价值”,就轻松地化解了抨击,而且让双方的格局高下立判,打了王莆中的脸。
刚刚发布的京东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,又一次打了王莆中的脸。
谁将被扫进历史垃圾堆
取决于模式是否先进
王莆中抨击京东,最核心的一点,是说京东的自营电商模式落后,“把那些大而无当的仓配体系扫进历史垃圾堆。”
他可能要失望了,最新发布的京东财报显示:2025年第一季度,京东实现收入3011亿元,同比增长15.8%,增速创三年来最高,远超市场预期,达到同期大盘增速3.4倍。
事实证明,京东的自营电商模式正在迸发出越来越强的活力,继之前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重回两位数后,京东持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。
王莆中抨击的所谓“大而无当的仓配体系”,实际上成了业务发展“大而强悍”的支撑底座。
其实,谁将更早被扫进历史垃圾堆,取决于谁的模式是否先进。
王莆中引以为傲的“30分钟送万物”的闪购模式,真的比京东的自营电商更先进吗?
美团闪购,本质上是即时零售模式,和美团外卖并无二致,不过是从外卖的“送餐饮”变成了闪购的“送万物”。
判断一个零售模式是否先进,归根结底要回归到零售的本质要素,即成本和效率上。
京东的自营电商之所以异军突起,就是因为打掉了传统线下零售的中间商,从而最大化减少了搬运次数,降低了商品的流转成本,提升了效率。但是反观美团闪购,不仅没有减少中间商,反而又增加了一层新的中间商——美团自己。
更重要的是,京东的自营电商采用规模化采购的方式,提升了议价权,从而降低了商品价格。而美团闪购呢?在单品采购规模上与京东相比差了太多数量级,对比一下两个平台上的同样的商品,价格差异就是最直观的说明。
决定一个模式是否先进,还有一个“第一原理”,那就是能否持续给用户或者社会创造价值。对于零售模式来说,就是能否给消费者带来品质、低价等方面的更优综合体验。当京东的“自营电商+自建物流”通过端到端的供应链把控,给消费者带来品质体验时,美团闪购链接的第三方闪电仓以及外包的骑手们,则让体验受困于不确定性的桎梏。例如,其成本端的降低更多是靠白牌产品,而非京东那样深入供应链上游,这样虽然有可能带来低价,但也会面临品质难题。
所以,美团闪购被包装成所谓的“新一代购物平台”,其实是一种假象,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,以及体验上,其并不比京东的自营电商模式更先进。
当王莆中嘲讽京东的电商模式时,殊不知其即时零售模式倒是因为模式问题,更有可能先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。
“第二曲线”争夺背后
是京东的“重”vs美团的“轻”
回顾最近炙手可热的京东与美团之“外卖大战”,可知,双方争战的焦点其实并非“外卖”,而是“第二曲线”。
京东进军外卖,本质上是希望用外卖的高频带动电商的低频,在第一曲线的电商之外培育即时零售的第二曲线。
美团推出闪购业务,则是希望在第一曲线的外卖之外培育闪购的第二曲线,从即时零售的餐饮品类切入实物零售。
两个平台都在打“第二曲线”的算盘,但谁能笑到最后呢?
从目前数据来看,京东虽然进军外卖时间不长,但发展迅猛。在财报电话会议上,京东首席执行官许冉透露,京东外卖日均订单将很快超过2000万单,入驻门店数超过百万。
4月22日,京东外卖日单量突破1000万单,距离4月15日的日单量500万仅过去了一周。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,2025年3月,同时使用美团APP和京东APP的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5.2%,达3.55亿,而同时使用美团众包APP和达达秒送骑士APP的用户规模升至126万,显然四月这两个数据更高。
这意味着京东进军外卖,无论是从用户端还是骑手端,都对美团形成了极大蚕食。而且,京东外卖已经带来了与京东其他业务的协同效应,其最新财报显示:京东集团一季度活跃用户数实现了连续6个季度同比双位数增长,增速超过20%。京东集团的带电品类收入同比增长达到17.1%,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增长达到14.9%,其中商超品类连续5个季度保持收入同比双位数增长。
伯恩斯坦的数据也显示,京东的DAU(日活跃用户数)在过去几个月实现了中等幅度的增长,而应用会话数增长更是超过了20%。
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京东做外卖确实带动了用户的增长和主体业务的活跃,这才是第二曲线的真谛。
反观美团,正在竞争重压下显示出隐忧。美团2024年报显示,其核心本地商业板块收入增速从2023年的24.3%下降到2024年的20.9%,其中外卖业务的配送服务收入增速从25%下滑至19.5%,佣金收入增速从27.6%降到了23.9%,显然在京东等竞争对手的压力下,预计美团的这种下滑在今年一季度将加剧。
为什么会这样?这是因为双方的基因差异所致,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扩张逻辑。
京东虽然经常被列为互联网企业,但其更像是一家新型实体企业,从深入到实体供应链服务的自营电商模式,到构建覆盖完善、技术先进的京东物流体系,以及京东京造、京东白牌百亿扶持、京东产业扶持计划、京东便利店、京东家电超级工厂等等,京东在产业端深耕许久,的骨子里流淌的是“供应链”的血液。京东最新财报披露,截止4月30日,京东体系人员总数超过72万人,就是一个例证。
美团的发展逻辑,则是流量在场景上的延伸,相比京东的“重”,美团更“轻”。例如,在闪购模式里,美团堪称是“空手套白狼”,闪电仓是第三方的,骑手是外包的,美团的外卖模式也类似,其“轻模式”侧重于整合社会资源,而非供应链的深度介入和根本性改造。
因此,京东与美团在“第二曲线”上的扩张差异,本质上是“重vs轻”、“长期主义vs短期主义”的较量。京东的“重模式”,看似“傻大黑粗”,但却因为深入涉足供应链和实体经济,社会价值更大,是一种长期主义;而美团的“轻模式”,看似“身轻如燕”,但却受到骑手权益补足、线下零售内卷等影响,呈现出短期主义下的反噬,压力越来越重。
不是“围魏救赵”,而是“釜底抽薪”
王莆中曾嘲讽京东入局外卖是“围魏救赵”,但双方的财报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:京东正以供应链效率革命对美团发起“釜底抽薪”。
这场对决的终局,不仅是两家巨头的胜负,更是产业互联网对流量经济的降维打击。
京东最新的财报表明,定位产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的京东,其发展逻辑深深植根于赋能和改造实体经济的沃土,虽然这个过程很“重”、很“难”,但产生的社会价值无可估量,而京东也必将伴随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呈现出更光明的未来。
反观美团,其身处流量经济的漩涡之中,以前的顺风顺水更多的是靠让渡社会责任于第三方,当行业越来越规范,过去欠的账必然要补上。
就像那句老话:出来混,迟早是要还的。
发表评论
2025-05-14 01:27:59回复